作者: 陈淑娅;武霈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5-06-12 09:32
□记者 陈淑娅 武霈
仲夏时节的菏泽大地,金风送爽,杏果飘香。从城区丹阳东路的采摘园,到定陶区张湾镇的广袤果园,再到郓城县李集镇黄河岸边的四龙村,目之所及,皆是杏树枝头低垂,金黄与红润的硕果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
空气里弥漫着浓郁而清甜的杏香,这醉人的芬芳,是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菏泽依托特色林果产业,以农旅融合妙笔精心绘就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一颗颗饱满的红杏,不仅承载着果农沉甸甸的丰收喜悦,更成为撬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黄金果”。
采摘园里“多元经营”
6月11日,晨曦微露,位于菏泽城区丹阳东路的采摘园已然苏醒。
62岁的刘培青早早地钻进郁郁葱葱的杏林,身影在枝叶间熟练地穿梭。他粗糙的手掌抚过缀满果实的枝条,眼中满是珍视。“看这果子,多喜人!”刘培青的声音里透着由衷的自豪。在他身旁,成串生长的三红杏、二红杏、油杏、白银杏沉甸甸地压弯了枝丫,在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甜蜜的召唤。
“今年老天爷赏饭吃,光照足得很!”刘培青一边麻利地将熟透的杏子摘下放入筐中,一边介绍,“糖度、口感都比往年更好,特别是这‘三红杏’,个大、甜度高、耐运输,抢手得很!有不少人来这里采摘后寄往全国各地。”
园内20亩杏林,是刘培青7年心血浇灌的成果。指着那些树干已有碗口粗的杏树,他回忆道:“当初栽下时,也就拇指般细。现在好了,每棵树轻轻松松挂果百斤以上,大的能到三百斤!”
杏黄时节,尤其是周末,这里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市民们携家带口,提着篮子,兴高采烈地涌入园中。孩子们兴奋地在树下奔跑,仰头寻找那最金黄饱满的一颗;大人们则享受着亲手采摘的乐趣,不时将刚摘下的杏子擦一擦,迫不及待地品尝那份新鲜甘甜。微风徐徐,吹动枝叶,也吹散了欢声笑语,空气中泛起一阵阵令人垂涎的香甜。“带娃来体验一下,自己摘的果子,感觉就是不一样!又甜又有意义。”一位采摘的市民笑着展示篮子里的“战利品”。
为了留住这份人气,让“采摘经济”持续升温,采摘园早已跳出单一杏季的局限。园内巧妙布局,猕猴桃架、樱桃树、鲜桃林、无花果园错落有致,确保不同时节都有鲜果可采。同时,配套的农家乐也红火开张,地道的乡村美食让游客的味蕾得到满足。
刘培青乐呵呵地算着账:“果子卖出去了,游客进来采摘、吃饭了,这‘钱袋子’自然也就鼓起来了。农家乐加上采摘游,一年下来,收入相当可观,城里人也找到了休闲好去处。”
这片采摘园,已然成为市民近郊休闲的“网红打卡地”,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黄河岸边的
“杏”福产业链
如果说丹阳东路的采摘园展现了硕果丰收的景象,那么,郓城县李集镇四龙村黄河大堤旁的400余亩杏林,则谱写了一曲土地流转、科技兴农、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壮歌。这里,沉甸甸的果实不仅压弯了枝头,更“压”出了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种植大户雷传占是这片杏林蝶变的见证者和主力军。他皮肤黝黑发亮,是常年与土地和阳光打交道的印记。他左手攥着竹篮,右手麻利地摘下一颗黄澄澄的杏,用干净的衣角仔细擦了擦,热情地递给驻足观看的游客。
望着眼前果实累累的盛景,雷传占感慨万千:“15年前刚接手时,真是啥也不懂,就凭着一股子韧劲‘闷头干’。如今,品质越来越好,市场也越来越认可。”
科技赋能,是这片杏林高产优质的坚实后盾。“多亏了侯书记和县里林业局的专家们!”雷传占充满感激。村党支部书记侯本庆本身就有丰富的种植经验,经常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剪枝、施肥、疏果的技术要领。县林业局的高级农艺师更是杏林的“常客”,定期前来指导。“去年春天蚜虫闹得凶,眼看要糟蹋不少果子,是专家带来了新药和精准的喷防方案,帮我们及时止损,保住了收成。”雷传占对此记忆犹新。
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效益,是四龙村杏林成功的核心密码。侯本庆道出了当年的破冰之举:“这片地紧挨着黄河大堤,土质好,光照足,但以前零零散散效益不高。我就想,集中起来种杏树肯定能成气候!可刚开始,不少村民怕担风险,犹豫观望。”面对阻力,侯本庆展现出党员的担当,“那就党员带头干!我们先流转土地试种,成功了,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自然就跟上了。”村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对接技术支持和市场销售,再将杏树分给村民精心管理。这种“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迅速凝聚了力量,点燃了热情。
四龙村的“杏”福产业,远不止于鲜果销售。
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的“黄河杏花节”,早已成为引爆当地春季旅游的“金名片”,极大提升了四龙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侯本庆指着规划图,信心满满地描绘着蓝图:“光卖鲜果附加值有限,也受季节制约。下一步,我们要建自己的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把游客真正‘留’下来,吃黄河鱼,住农家院,深度体验乡村生活。”他深知,唯有将链条拉长,形成互促共进的“杏”福产业链,才能让四龙村的振兴之路行稳致远,让黄河岸边的杏香飘得更远、更久。
菏泽实践:红杏小支点,
撬动振兴大文章
红杏出“园”香四方的不仅这两处,同样沉浸在丰收繁忙之中的,还有定陶区张湾镇。
这里的果园里,一颗颗饱满的红杏挂满枝头,在夏日骄阳的映照下,犹如无数精巧的红灯笼,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果香四溢,浓郁得仿佛能凝结成蜜,不仅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挎篮体验采摘之乐,更引来了嗅觉敏锐的各地客商。
果园内,果农和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他们灵巧的手指在枝叶间翻飞,精准地摘下一颗颗熟透的红杏,小心翼翼地放入身边的筐篓。分拣区,妇女们动作飞快,按照果品的大小、色泽进行严格分级,确保每一箱发出去的杏子都品质上乘。装箱、封箱、装车,一套流程行云流水。满载着新鲜红杏的货车络绎不绝地驶出果园,将张湾镇的甜蜜送往四面八方。
菏泽多地红杏丰收的盛景,绝非孤立现象。丹阳东路采摘园的多元经营与采摘引流,定陶张湾红杏的规模种植与畅销四方,郓城四龙村依托杏林实现土地增值、集体增收,共同构成了菏泽以特色林果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多元路径。
这背后,是农旅融合战略的精准发力。杏林,不再仅仅是生产水果的果园,它化身为吸引游客的生态景观、体验农趣的实践课堂、品味乡愁的休闲空间。当传统农业生产插上“文旅+”的翅膀,希望的田野便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澎湃动能。红杏压枝的丰收画卷,正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幸福实景,在鲁西南大地上泼墨挥毫,绘就着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新篇。